Theta G3(DS Pro Generation III)評測:無人可敵的超巨無霸音場

我一直都很希望有一台很好的 DAC 來配音響,但先前用電腦播放音樂時始終沒什麼好表現,去試聽也沒什麼好東西,所以就一直擱置著。一直到我前陣子狠下心刷了 Roon 授權,見識到 Roon 那直逼 CD 播放器的聲音底子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找一台我目前負擔得起,且聲音好到不行的經典 DAC。

之所以不選新 DAC,一來是因為現在音響都好貴實在買不起,二來是現在新 DAC 都喜歡往高解析方向走,那聲音我實在不愛,老音響才是我的心頭好。所以我決定從經典老 DAC 來選擇。

原先我想要的是 Philips LHH1000 轉盤 DAC 套組中的那台 DAC,原先也找到二手想要下手了,才突然想到這台日本 DAC 只有 100V 的選項,在台灣使用還得搭配降壓器才能使用。秉持著多支香爐多隻鬼的音響理念,這種要搭配額外降壓設備才能用的東西…只好說聲謝謝再聯絡了。接著我又把方向轉向聲音也很棒的 Sonic Frontier SFD2,但這台後來又讓我想到有著 DAC 模組壞掉就直接宣告陣亡且很難找到料來修理的問題,所以再次謝謝再聯絡。

最後我把目標轉向 Theta G3 或 Audio Research DAC 3 這兩台一代銘機,看哪台先出現就收哪台。最後讓我找到一位願意讓出平衡版 Theta G3,且包含完整紙箱與說明書的前輩,談妥時間後立刻出發前往試機,接著又由這位前輩幫忙載我回家之後,我的數位流設備就差不多完成 80% 了,接下來…就是剩下再買一台符合時代規格的 DDC 了,但那又是一大筆錢,所以就以後再說囉~

現在就先讓我們來認識這台 Theta G3 吧!

硬體設計

Theta G3 其實是這台機器的簡稱,他的全名叫做 Theta DS Pro Generation III,國外通常都是叫這名字,如果要找國外資訊,用全名會比較好找些,不過礙於版面,以下我還是寫 Theta G3,這樣才不會讓名字變得太長,看起來比較舒服些。

網路上盛傳 Theta 早已倒閉,在 2019 年的今天搜尋 Theta Digital 的 Google Maps,可以看到該地址已經變成公車停車場,而旁邊則是另一個品牌 B&K 的音響公司。但直到 2017 年 Theta 都還有再推出新產品(Casablanca IVa),所以到底 Theta Digital 是否還在營業?我想這得親自寫信去問問才能知道了,這以後有空再做吧~

音響公司倒閉的多了去,但這些仍舊不減他們曾經發光發熱過的事實。本文評測的 Theta G3 在三十年前被 Stereophile 雜誌譽為能與當代頂尖 DAC「Mark Levinson No.30」相提並論的機種,其優異的音質表現與數位訊號處理思維,直到今日仍舊不顯落伍,這也使得 Theta G3 的二手價直到今天仍居高不下,且幾乎都是二手品出現就立刻秒殺的搶手貨。

為什麼 Theta G3 能有如此表現?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於那三十年前的「劃時代」技術:DSP 即時數位訊號處理。

Motorola 加持,DSP 技術掛帥

在 Theta G3 的外紙箱上有一小行小小的字,寫著本產品禁止輸出至北韓、古巴、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國家。

一台音響居然也被列在禁運的清單裡,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但如果看到 Theta G3 裡面用的晶片「Motorola 56001」,我想就可看出些端倪了。

Motorola 56001 是一顆高效能 24bit DSP 晶片,能即時處理音樂訊號,像是即時轉換音樂格式之類的功能。這項功能在今天看來很低階,但在三十年前的「劃時代」大約就跟現在能即時處理轉換 8K 影像的晶片一樣神奇。在當時只有如賈伯斯的 NeXT 高階影音工作站才會搭載這顆晶片(而且只有一顆),以方便影音工作者即時處理聲音訊號。

這顆晶片在當時可算是非常高階的科技產品,除了聲音之外,在寬頻訊號處理上也有非常大的功效,因此就如同前陣子美國對華為禁運晶片一樣,在當時還處在敵對狀態的情況下,美國直接對部分國家禁運這台一次搭載三顆 Motorola 56001 晶片的 Theta G3,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註 1)。

上圖:「僅」 64K 的 EPROM 存著聲音處理規則,據說 Theta GV 的版本更厲害

Theta G3 用這三顆晶片做什麼事情?答案就是:對接收到的數位訊號重新依照 Theta 工程師撰寫的規則,從數位端對音樂訊號進行處理。

在這裡我們得先瞭解一下做 DAC 的一些眉角。首先 DAC 內部分為訊號接收、訊號處理、訊號數位類比轉換、類比放大等部分,這些都有現成的晶片與解決方案可以選用,因此淘寶買零件回來自己做出一台規格超強的 DAC 並非難事。但我們都知道,當設計被提升到音響層級的時候,一堆龜毛事就會浮現出來,像是什麼電源穩定度啦、時鐘穩定度啦、接地設計等等,一些可能連超級電腦都沒那麼龜毛的事情,在音響上卻是講究到不行。

而在 DAC 中,由於牽涉到數位領域,因此每家音響廠商都會針對自身的專長(以及非專長)做調整,例如不擅長數位領域的 Sonic Frontier,就用超強的類比迴路與電源供應來搭配合適的數位類比轉換模組,打造了幾台超經典的 DAC;也有如 Theta 這樣刻意找了專精於數位領域的工程師,再結合自身類比迴路的實力來設計 DAC 的公司。由於數位類比轉換的眉角實在太多太多了,因此像是 Wadia、Weiss、dCS、MSB 這些數位與類比都很專精的廠商,才能長期經營屹立不搖,並在數位流時代大放異彩。

上圖:如果第一組輸入選購光纖,左下角沒裝東西的地方就會裝光纖接收模組

再回到 Theta G3 上,這台劃時代的 DAC,使用了當時最新的 DSP 技術,在數位訊號進來之後立刻進行訊號處理,再交由數位類比轉換模組進行 D/A 轉換。這相當於在 D/A 前面加上一台小電腦,依照 Theta 工程師設計的 EQ、音場等程式規則(註2),將聲音先行處理一遍,再交給後面的 D/A 迴路進行處理。如果用電腦播放的角度來看的話,就相當於電腦在播放音樂時先用程式的 EQ、音場模擬等功能先跑一遍,再透過 USB 輸出給 DAC 一樣。

說穿了,就是先把音樂「做手」一遍,再交給 D/A 轉換器去處理的意思。現在有沒有這樣的商品?當然有!不說 Roon 本身就具備 DSP 功能,可以讓 Roon Core 幫你處理音樂訊號。就連 Accuphase 這種老牌音響廠商,都推出了專職於 DSP 處理音響訊號的 Accuphase DG-58,讓使用者可以自行選取喜歡的聲音表現形式。其他能自行調整 EQ 的大廠 DAC 更是多不勝數。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直接打造出一台在音場、力道表現都遠優於其他同期產品的 DAC,甚至到今天仍不是多數「純 DAC」能逾越的高牆。說到底,這些成果就是 Theta G3 就是在音樂數位訊號出來前,就先用各種程式先處理模擬一遍的結果。

至於這種玩法算不算作弊?我想這要看你對音響的認知了。有些人玩 DSP 玩得很開心,君不見 Accuphase 也出了台數位訊源處理器(DG-58)給大家玩嗎?人家 Accuphase 可是直到今天還在推出 FM 收音機的老牌廠商,但對於 EQ 這種多數音響玩家認為是邪魔歪道的東西仍抱持著支持的態度,就可見端倪了。

但反過來看錄音室,我們聽到的音樂不也是錄音師用各種 EQ、音場模擬、音色處理所做出來的藝術作品嗎?那麼我們為了讓聲音更好聽,用 DSP 來處理音樂又有何不對呢?

註 1:會有人買娛樂設備來作軍事用途嗎?為什麼要禁運音響呢?早在二十一世紀初,就曾經傳出海珊大量採購 Sony PS2 遊戲機來製造軍事電腦的傳聞;而在 2010 年時,美軍則是真的用 Sony PS3 遊戲機來製造軍用超級電腦。在娛樂設備的性能過於超前的情況下,用其效能來打造軍事設備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台灣的幾家電腦大廠,當初也是靠著遊戲機台的晶片,打造蘋果二號山寨機起家的呢!

註 2:DSP 可以做出什麼效果?在電腦上處理聲音時,DSP 不僅可以依照設定強化某些頻段,還可以模擬不同的音場效果,例如大禮堂、小房間等,都可以靠 DSP 做出難辨真假的效果。因此 Theta G3 的超大音場,跟 DSP 處理絕對脫不了關係。

Burr-Brown PCM63s 晶片與 AD841 OP

不過 DSP 玩得再好,沒有好的 D/A 轉換也是白搭。Theta G3 使用在當時也算是 Hi-End 音響主流的 Burr-Brown PCM63s 晶片,再搭配 AD841 OP-AMP。如果從 Theta 的機身來看,這組 D/A 模組其實小得可憐,就算加上機箱底部的電源供應迴路,整組數位類比轉換的零件還不及一台 Sonic Frontier 的「電源供應器」來得多。

當然這或許也是 Theta G3 終究無法成為頂尖機器的原因,畢竟同時期的頂尖機種 Mark Levinson No.30 可是從數位到類比都精益求精的設備,兩件式 DAC 設計也無愧於其 Theta G3 超過三倍的售價,這樣的情況下 Theta G3 在音色表現上無法勝過那些追求類比極致的機種,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當然很多人會說:不是零件多就好。這句話是事實,但卻不是真理。在追求穩定的電源供應上,是絕對不可能用少量的零件來打造完美的機器。試問類比放大需不需要穩定電源?數位轉換需不需要穩定電源?在連換上更好的時鐘(Clock)加強訊號準確度後,都能大幅提升 DAC 聲音表現的數位世界中,你又怎能否定為每一個環節提供良好電源,為其最佳工作環境的必要性?

一台前級不過是個訊號放大,卻可以弄成那麼大一台;一台 FM 播放器不過是接收訊號再轉換放大,憑什麼弄出一台十幾公斤的 FM 收音機?正是因為要將音響的三頻表現、動態、音色都做到最好,這些都是無法輕易做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 Sonic Frontier、Audio Research 這些廠商要推出用真空管處理類比放大的 DAC 設備,就是希望將傳統類比放大的技術,放進數位設備彌補音色不佳的缺陷所致。

因此以 Theta G3 的聲音表現來說,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其 DSP 技術所帶來的音響提升效果;但從音色較差較衝的表現來看,其 D/A 迴路或許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讓人不禁想到:要是 Theta 做前端,那些擅長類比的品牌做後端,會不會打造出最強最完美的 DAC 呢?或許,Mark Levinson No.30 系列會是個解答吧?

多種輸入/輸出界面選購項目

Theta G3 有個非常有趣的特色:可以選購不同的輸入、輸出界面。

在輸入介面上,Theta G3 提供三個 RCA 同軸輸入(另外還有一組 Tape-in 數位輸入,因此共有四組輸入),其中一組可以選購 XLR、Coaxial 同軸、光纖等介面,我手上這台則是一組 XLR 輸入,可以拿去插 AES 輸出的設備。

輸入後端由 CS8412 這顆超熱銷的接收晶片負責處理,最高僅能接收到 48Khz 的訊號,因此當我電腦 DDC 輸出 Hi-Res 96K/24bit 訊號時,Theta G3 就會直接失聲。或許之後可以來幫他換成 CS8414 或 DIR9001 等新型晶片,看看能不能接上新時代的音樂播放需求囉~

輸出部分則標準提供一組 RCA 輸出,另外再加上一組加購的 XLR 平衡輸出。在三十年前,這組 XLR 輸出要加上 1000 美元才能擁有,會讓原價 4000 美元的 Theta G3 價格暴漲 25%。為何如此昂貴?

這是因為 Theta G3 的全平衡輸出並不是單純在類比輸出上改動,而是直接在 Theta G3 裡再加上一組一模一樣的 D/A 模組,分別接收由 DSP 那邊分離出來的兩聲道音訊。因此 Theta G3 加裝 XLR 相當於要再增加一組 D/A 模組,因此賣得貴也就理所當然了。

目前二手市場上平衡版 Theta G3 價格比非平衡版貴上一兩萬左右,當然品相還是決定價格的最終要素,但瞭解一下價格差異還是有必要的。至於聲音表現的部分,XLR 平衡輸出會讓聲音動態變得更好,但相對音色也會有所變化,這與任何一台同時有 RCA 與 XLR 輸出的機器都是一樣的,就端視你喜歡哪種聲音,再來決定要用哪邊輸出了。

我自己的擴大機是佑昇的前級,沒有平衡輸入的選項,因此我只能用 RCA 輸出。但為什麼這樣我還要買 XLR 版?一來可能未來會有升級的機會,二來則是更簡單的理由:對於 Theta G3,能買到才是正經事,誰管他是哪種版本啊?

全鋼板機箱隔離雜訊干擾

這年頭 CNC 鋁合金機箱滿街跑,但在三十年前可沒這種事。Theta G3 全機用厚實的不鏽鋼板拼湊而成,在機器裡分成上半左右與下半共三個空間,分別用來放置數位接收/DSP 晶片、DAC 模組、以及電源模組。電源模組位於機器的下半部,必須翻過來才能看到,那邊有整整 21 顆 Muse 綠皮電解電容,以及一些電源處理的電子元件。

由於整台都是鋼板,使得 Theta G3 變得非常非常重,跟現在那些 CNC 鋁合金的機器有得拼。當初我還妄想用小推車從內湖把這台機器帶回家,結果那位轉讓機器給我的前輩堅持「你這樣是不可能的」,我還不相信!畢竟以前在我一位老師家中看到 Theta G3 時,從面板看明明就小小一台,怎麼可能不好帶?

結果事實證明「不聽前輩言,吃虧在眼前」。Theta G3 正面看起來不大,實際上卻是又深又長,再加上紙箱很大、機器很重,如果不是前輩開車送我回大同區,我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把這台 Theta G3 帶回家啊…

Theta G3 的機殼雖然又重又大,但無疑給機器帶來了非常好的訊號隔離與穩定效果。許多較輕的 DAC 都會因為無法良好處理雜訊隔離或振動影響運作,而導致聲音出現毛邊與細節模糊等問題。這些在 Theta G3 身上都是不存在的問題,雖然 Theta G3 音色無法與那些專精類比的廠商相比,但其細節的精確度,聲音與聲音之間的分界,以及聲音邊緣的圓滑等都處理得讓人讚不絕口,除了優異的 DSP 處理、不錯的 D/A 放大迴路之外,我想這組機箱絕對也幫了大忙。

順帶一提,Theta G3 在發表時曾一併推出 Theta G2 升級的服務,只要花 1250 美元,就可以將你的 Theta G2 升級成 G3,Theta 會把你的電路板通通換掉,只保留機箱與 DSP 晶片。所以或許你會看到長得不太一樣的 G3,那可能就是這種升級後的產物了。

全天候開機的無開關設計

在 Theta G3 的正面雖然有一組開關,但實際上他只能用來關閉數位 DSP 的部分,並無法把整台機器關機。這是因為 Theta 認為唯有長時間開機讓電源與類比部分的工作趨於穩定,才能發揮 100% 的功效。根據 Theta G3 的說明書,Theta 建議這台機器一旦插上電之後就不要再拔插頭,好讓 Theta G3 能長時間開機好讓機器工作穩定。至於開多久才能穩定?答案是「四天」。

是的,Theta G3 說明書上就是這麼寫,必須要四天才能穩定…什麼真空管要開機一小時才好聽都是浮雲,人家一開口就是熱機四天,還真是…尊爵榮耀不凡啊!

總而言之呢,音響這種東西也不太適合一直拔插插頭,再加上這台 Theta G3 壓根就沒有斷電開關的設計,所以我想各位還是不要為了省電的理由一直拔插插頭了,不管是基於保護機器,或是讓聲音更好聽,都請不要這麼做,就讓他一直待機就好。

無可挑剔的選料

Theta G3 的用料都是些昂貴的貨色,Motorola 56001 這種蘋果電腦只用一顆的晶片,Theta G3 一次用三顆,這也只是小 Case 而已。在電解電容、電阻上,Theta G3 用的都是 Vishay 的高階型號,就連電路板都是用上成本高了不少的鐵氟龍材質,這在 Mark Levinson 上可是要加好多錢才有的升級選項,在 Theta G3 上卻是直接標配。

因此以 4000 美元的價格來說,相較於同時期更貴的 DAC 而言,Theta G3 無疑是非常超值的機種,且就算放到今天以二手價來說,依然無比超值。不過如果從當時的音響售價來說,一對 B&W 801 Matrix 雖要價七八萬,仍舊低於 Theta G3 的售價,因此若以此類比的話,當時的 Theta G3 大概也是今天 dCS 高階機種的等級了吧?

是說這種選料方式也給我帶來了小小的困擾。Theta G3 的電源用了二十一顆 Muse 綠皮電容,而這種電容對我來說就是聲音乾瘦的象徵,讓我非常非常想換掉他。

但看到其他的用料之後,又讓我覺得 Theta 應該不會為了省錢而在這裡用 Muse,應該是有特別考量才是。再加上賣給我的前輩一直說不能亂換電容,聲音會整個爛掉…實在讓我很生為難啊~

音質表現與聽感

Theta G3 的聲音特色不管在哪裡的評論都很一致:音場超大,解析優異,定位清晰。這些特色我認為有很大原因是來自 DSP 的功勞,因為這些特性都可以在今天透過電腦,在任何一套系統上透過軟體數位處理表現出來相似的特性。當然如果要比真實感的話,Theta G3 無疑比多數電腦模擬的結果來得更好。

籃球場變足球場的超大音場

音場從籃球場變足球場,聽起來確實很誇張,但實際聽的時候,卻是真有其事。我的喇叭是 ATC SCM-7,這對喇叭價格雖然很入門,但要讓他發揮 100% 的效果,卻是得用最 Hi-End 的精神才能辦到。但即便我已經以佑昇伺候 B&W 801D 等級的設備處理了,我這對小喇叭的音場仍然侷限在兩支喇叭之間,算是小而精美的舞台表現。

但當我使用 Theta G3 後,透過 Roon 播放這首 Hans Zimmer 的神曲「Deliver Us(出自電影「埃及王子」)」卻可以讓音場表現完全突破喇叭邊際,整體音場至少往喇叭兩側延伸了三公尺以上,若非我房間橫向空間有限,搞不好聲音還能再往兩邊擴展。

最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喇叭消失」的感受。在我的經驗裡,英國喇叭除了 B&W 有鸚鵡螺管加持之外,其他的英國喇叭幾乎沒有如此大的音場表現,甚至連讓喇叭形體完全消失的機會都很少有。但 Theta G3 就是有這能耐,當我聽這首 Deliver Us 時,開頭的管樂獨奏聲音整個飄散在空氣中,但精準的定位又能明確聽到聲音是從中央前方發出。

而到了後面的齊奏與人聲合唱,更是將整個音場往左右與後方拉開,形成一個非常大的舞台空間,雖說不可能真的像在音樂廳一樣(我房間也才五公尺左右的橫寬),但聲音能突破牆壁的範圍,營造出至少左右十公尺以上的龐大音場,卻是我在許多地方聽 ATC 喇叭也從未有過的感受。

令人驚奇的性感低頻

音場固然讓人驚奇,但真正不可思議的,我認為當數 Theta G3 的低頻了。

剛入手 Theta G3 時,我還對其聽起來略少的低頻感到不滿,覺得似乎有點名不符實。但當我聽這首 The Rock(絕地任務)的 Hummel Gets The Rockets 時,我震驚了。

這首曲子也是 Hans Zimmer 的神曲之一,提供了大量 Zimmer 大師最擅長的電子低頻。這首曲子過去用 ATC SCM-7 就已經能展現出超過 SCM-7 體型應有的低頻表現,但這次用 Theta G3 加持後,展現的低頻下潛度大約已經是 B&W 801 等級才有的深度。當然因為喇叭口徑等物理因素,導致低頻量不可能無限上漲到 801 那種量感,但以下潛度來說,卻是過去這對喇叭前所未見的表現,能以這麼小的口徑做出如此驚人的下潛度, Theta G3 功不可沒。

在經過多張專輯測試後,我發現 Theta G3 並不是低頻少,而是 Theta 工程師的低頻加強是要到特定的頻率以下才會大量增強。例如這首十二國記的偲芳歌:

這首曲子也有不少低頻伴奏,平常聽起來聽起來量都不多,但到了人聲主旋律結束之後,底層伴奏的大鼓聲會突然變得下潛度十足,展現出大太鼓應有的聲音表現。但如果遇到的是像爵士鼓的那種低頻,又不會給你太多的量感。

簡單來說,就是 Theta G3 的低頻表現的下潛度與量感更為貼近現實狀態,而不是像那些以低頻著稱的設備,單純地給好給滿所有低頻,多到讓人反而要靠其他設備來解決過多的低頻。相較之下,Theta G3 的低頻讓人非常舒服,該低的該震撼的都給好給滿,讓你小喇叭聽起來也像是電影院一樣震撼;但不需要太多的低頻,或是介於中低頻之間的頻率,則會適當地縮減避免聽起來不舒服。

因此我給了「性感的低頻」的評語,因為 Theta G3 給出的低頻不僅震撼,更讓人感到舒服。而在其精確的解析表現下,Theta G3 更能表現出非常優秀的低頻彈跳感與各種低頻質感,例如鼓皮的彈跳感或低音大提琴的撥弦感,都有讓人非常舒服悅耳的感受。

但坦白說這種聲音其實已經有點超過真實樂器的聲音了,要達到那種舒服的撥弦聲、鼓皮彈跳,都要非常好的樂器、場地與演奏技術才能做到,但在 Theta G3 上卻是信手捻來都是好聲…這已經有點偏離現實了。

解析優異,但中高頻偏薄且瘦

Theta G3 的解析非常優秀,在大量樂器齊奏的時候仍能非常精確地辨識出每一種樂器的聲響與質感。

例如在布列茲指揮的馬勒五號之中,不管是第一樂章開頭的銅管,或是後面樂器齊奏,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明確聽到每一個樂器應有的聲音質感表現,也不會有大合奏就聲音糊再一起的問題。

然而如此優異的解析表現,卻也讓中高頻顯得偏瘦且薄。例如一些爵士女聲的 CD,原本應該聽起來甜美圓潤的聲音,在 Theta G3 上都會因為解析提高而變得較瘦、較薄,雖說不至於聽起來不舒服,但以 ATC SCM-7 的厚聲底仍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受,那麼他在偏解析的系統上會有什麼表現?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事實上我在測試機器時,原機主前輩家中用的就是 ELAC 的喇叭,我那位同樣擁有 G3 的老師也是用 ELAC 的喇叭,在這兩位音響前輩的家中我聽到的都是解析極高的聲音表現,想當然爾比我家的 ATC 高上不只一丁半點。但當時也同時覺得中高頻偏瘦,原先以為是 ELAC 喇叭所致,現在看來 Theta G3 也為偏瘦的中高頻貢獻了不少心力。

音色不夠甜美是最大遺憾

在所有的卡門幻想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小提琴女神慕特的演出。

雖然許多古典樂愛好者都認為海飛茲才是最好的,但我認為在展現卡門的妖嬈上,慕特的演出才是最讓人心神嚮往的,才真正讓人有「啊!好性感啊!」的感受。而這張 DG 4D 錄音的傑作中,慕特小提琴的圓潤轉折,以及甜美的音色,都是過往測試音響時非常關注的重點。

但用 Theta G3 呢?這些美好通通減少到大約只剩下 50% 左右的程度,取而代之的是細節更豐富的小提琴聲,拉弦顫動的細節更為明顯,相對地聲音也就沒那麼圓潤了。不過這種事情就跟老鐵三角的耳機一樣,女聲聽起來甜是因為聲音糊,而對於卡門幻想曲,也是一樣,美聲是因為聽起來糊。或許這就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道理吧?把事情看得太清楚,往往就沒那麼美好,音響或許也是如此。

當然 Theta G3 並不是音色甜美的殺手,只要為 Theta G3 換上合適的保險絲與電源線,再選用合適的線材,還是能為其挽回一些甜潤。但那樣是否依然是我們原先追求的「監聽級參考機」,或是「原音重現」的神之機器呢?我想這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但在這之前,我們應該再次思考前面說過的另一個問題:經過 DSP 處理過的音樂,還是原音重現嗎?

結論:三十年前難找到對手,今天仍是如此

DAC 有很多種,有靠優異的類比把整個音色都撐到跟純類比系統相差無幾的,也有靠超強數位類比轉換,把細節展現推升到全新境界的品牌。但要說靠 DSP 把音場擴大及分頻強化做得如此極致的,我想 Theta G3 應該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Theta G3 的缺點很明顯,音色不夠「類比」是他的致命傷,隨便一台以類比著稱的經典銘機都能輕易打敗 Theta G3。但 Theta G3 的缺點也僅止於此,畢竟本身就不是以追求全方位極緻展現的機器,帶點遺憾,也才能讓我們有再往上追求的動力,至少在同時期的 DAC 中,就還有一台 Mark Levinson 橫亙在前面,等著我們去挑戰。

而從今天的技術來看,要比解析、比技術,能勝過的一抓一大把,但能不能在數位運算與類比好聲之間做到均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Theta G3 僅支援最高 48Khz 取樣,這在今天的數位流市場中完全討不了好,用 Roon 播放甚至還得降轉才能順利出聲,雖說或許可靠更換接收晶片解決,但那終究是個不確定因素。但反過來說,讓 Theta G3 支援 Hi-Res 音樂難道就真的能有好聲嗎?這又是另一個未知數。

所以就我現在來看,我的 Theta G3 應該會一直使用到我有第二套系統,需要再買一台 DAC 為止。至於買了 Theta G3 之後還會不會需要升級?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我的目標是用 Roon 播出最好的聲音,能遠勝過我聽過最好的 CD 播放器。因此未來為這台 Theta G3 增加一台如 dCS Network Bridge 這種能銜接新世代音樂播放的 DDC 或數位轉盤,將會是我的下一個訊源升級目標,畢竟以我這種常聽古典、配樂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超大音場、超精確細節,以及超棒的分頻強化更誘人的呢?

一台五萬多塊的機器,卻能展現出數十萬 DAC 也未必達得到的解析、音場、三頻表現水準,且又能做到新世代 DAC 做不到的數位與類比折衷,還有什麼比這更划算的嗎?除了很難找到二手品之外,這台 Theta G3 還真的沒什麼可挑可嫌之處。

唯一不適合的,大概只有完全只聽女聲的人吧?如果你完全只聽女聲,找台真空管的 DAC,或許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想買音響/耳機,可是都看不懂,不知道怎麼選…
不要擔心~音響/耳機都是很容易選的東西,看我文章教學,或是直接問我也行喔~

陳寗的 Line@ 由此進:https://line.me/R/ti/p/%40agq0566q

加入好友

想看最新音響耳機文章也可以加入我的粉絲專頁喔!連結在這:https://facebook.com/chenning/

早在 2017 年開始,我們自發性地拒絕「業配開箱」型態的所有廣告邀約。在 NingSelect 寗可好物網站上你所看到的所有開箱文,都不受任何廠商審稿、插手的客觀評價,以一介使用者使用後的感受,撰寫真實心得。所以你可以相信我們。
我們清楚知道:世上沒有絕對爛的 0 分產品,也沒有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滿分產品,因此推薦產品或不推某個產品的同時,我們也讓你知道我們的觀點,而且是最真實的觀點。我們相信,唯有真正瞭解產品,才能知道哪些族群需要它,讓對的產品找到好主人,也讓你不會浪費錢。
Follow!我們的最新情報~
>只說真相的產品報告:寗可好物

只說真相的產品報告:寗可好物

我們想成為最棒的生活網站,提供鉅細靡遺的產品真相,因為我們認為,如果能幫助你少走些冤枉路,不再因為幾句廣告而錯信、錯買,就是好事一樁

用真心記錄真實,寫下各式各樣的開箱、體驗、思想與心得,希望我們的的所知所學,不只嘉惠我們自己,也幫助更多的人。若你喜歡我們的理念,請加入我們的訂閱名單,讓正向力量,持續循環

CT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