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 vs. 公有雲端服務比較:資料儲存、相簿、Email 伺服器⋯該自己來做嗎?

大約在我大學快畢業的時候,「雲端服務」成為當時超熱超夯的名詞,其熱門程度大約就跟今天的 AI、深度學習差不多,是總統會跑出來說「今年是雲端服務元年」的等級。但這麼多年過去了,許多人對於「雲端」這件事仍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若再加上近年來因為 NAS 網路磁碟機盛行而變得很夯的「私有雲」,更是讓人難以理解:到底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朵「雲」?

這篇文章我就從簡略的雲端應用出發,先談「雲端」在我們今日生活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再延伸到私有雲與公有雲的差異,最後探討我們該如何為自己、公司、家庭選擇最合適的雲端種類,以幫助大家未來在尋求雲端服務時,能有更詳細的內容可參考。

為什麼我們要有一朵「雲」?

雖然前面說,許多人對於雲端應用仍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但實際上今天除非住在深山野嶺與世隔絕,否則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雲端服務所帶來的便利。從我們最簡單的 Email、Line 傳檔案,線上檔案分享,到建立網站、線上服務系統等,都是倚賴雲端服務才能達成。而那些會用到電腦、數位裝置來進行的實體服務,例如悠遊卡加值、超商寄東西、線上集點、或是線上追劇等等,也都倚賴雲端伺服器協助運算、儲存資料,才得以實現。

上圖:我們常用的 Google 文件也是雲端服務的一種

由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幾乎離不開電腦與網際網路(不會用電腦的長輩,看病時亦需與健保系統連線),所以雲端服務無處不在,幾乎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享受它所帶來的便利。

但雲端到底是什麼呢?

儲存或運算都不靠手上的裝置,就是雲端

如果要說雲端的詳細定義,那大概需要翻閱大量資料,甚至許多學術論文才能有最詳盡的資訊。但如果要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說,那麼所謂的雲端服務,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

所謂雲端服務,是不靠手邊的裝置儲存或運算,而是利用網路連線遠端的電腦伺服器處理工作。
簡單地說,雲端服務就是我們手邊的裝置如手機、電腦、平板等等,都只是一個用來顯示、操作的介面,實際上用來儲存檔案資料、運算處理資料與系統的,則是透過網路連線遠端的電腦伺服器來處理。
例如我們打開手機上的愛奇藝 App 來看影片時,實際上這些影片並沒有儲存在我們的手機上,而是透過網路從愛奇藝公司的伺服器串流過來播放,這種服務就可算是雲端服務的一種。
其他像是透過網頁瀏覽器連上 Google Doc、Google 表單進行文書處理,或是將檔案放到 Dropbox 上與朋友分享等等,這些服務無論是文書軟體的運算,或是資料檔案儲存,都不是放在你手邊的這台裝置上,而是靠遠端的 Google、Dropbox 資料中心負責運算、儲存,這也同樣是雲端服務的一種。
雲端服務定義可以用簡單的方法說,但整體來說仍是非常複雜的東西。下面我分別就一般人日常會用到的雲端服務,簡單的介紹幾種,讓大家瞭解雲端服務的運用範圍。

基本雲端應用:資料儲存、備份、同步、共享

日常工作、求學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將文件資料傳到網路上儲存,用以作為資料備份,或是與上司、老師、同事、同學分享。這些服務都是基本雲端服務應用的一種,目前台灣較為主流的服務,除了各家公司、學校自己建置的系統外,最常見的有國外的 Dropbox、Google Drive、蘋果 iCloud、微軟 OneDrive 等等,而國內的則有華碩儲存雲、中華電信 Hami 雲端資料櫃等等。

這些服務都提供線上儲存空間,讓使用者可以自行從網頁入口,或是利用各家廠商提供的軟體,將資料、文件檔案上傳到雲端上。之後就可以透過同步軟體進行自動同步備份,或是將雲端上的資料與朋友共享。

此外,市場上還有一些專門針對特定檔案設計的資料儲存、共享雲端服務,例如專門用來上傳圖片的網路相簿 Flickr,或是本意是用來儲存分享影片的 Youtube 等等,都是線上資料儲存的應用模式。

進階雲端應用:Email 信箱、線上文件處理、VPN ⋯ 等

除了資料儲存共享之外,我們平常還會用到 Email 信箱如 Gmail、hotmail 等等,或是線上文件處理軟體 Google Doc、Google 表單等等。另外當我們要從中國翻牆回台灣時會用到的 VPN,或是線上追劇的愛奇藝、NetFlix 等,也都是雲端應用服務的範疇。

這些服務牽涉到的技術成面更廣,除了前述的資料儲存(存信件、文件、影片等等)之外,還需要附帶提供線上雲端運上的服務,例如幫你在 Google 資料中心的電腦上運行文書軟體,讓你可以透過網頁瀏覽器直接編修文件等等。

此外,像是一些比較專屬於特定群眾的網路應用,像是線上遊戲平臺、線上下載 BT 服務之類的,也都屬於雲端服務的一環。雲端服務的內容非常多樣,基本上只要這項服務要用到網路並透過網路運算、儲存資料,就是雲端應用了。

現在我們搞懂雲端服務大致上是什麼樣的東西了,但在文章開頭還有提到另一個關鍵詞「私有雲」,那又是什麼呢?跟我們這篇文章要談的雲端服務又有什麼關係呢?

私有雲 vs. 公有雲,兩者大不同

私有雲與公有雲其實都是提供雲端服務的「服務提供者」,從根本技術上來說當然有很大的差異,但那太複雜了,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本文要討論的,是這個服務提供者屬於哪一方,也就是很基本的問題:

雲端服務由誰來提供?
前面說過,雲端服務是透過網路,連線位於遠端的電腦伺服器來進行儲存或運算。而私有雲與公有雲之間的差異,就在於這台「電腦伺服器」是由誰來提供,也就是由誰來建立這個雲端服務的運算與儲存用電腦。說到這裡,我想私有雲與公有雲的差異,應該就很明顯了吧?
沒錯,答案就是:私有雲由我們自己來建立,而公有雲則由專門提供雲端服務的公司來負責建立。
舉例來說,我們如果自己買一台 NAS 網路磁碟機,像是我自己用的 Synology DS3617xs,來負責我自己的檔案儲存、備份、同步、遠端共享、Email 等功能,那麼我所使用的,就是我自己建立的「私有雲」。
但當我使用的是由蘋果提供的 iCloud 服務,將照片、文件、手機資料 ⋯ 等都同步備份到遠端的蘋果資料中心去時,那麼我使用的,就是由蘋果所建立的「公有雲」了。
私有雲與公有雲的差異很容易明白,但到底該怎麼選呢?
兩者實質上的差異,還包括了建置的方式、連線速度與使用便利性、使用成本、功能多元性等內容,以下我就針對這四項來分別說明。

建置方式:自己建或大公司幫你建

自己建立的雲端服務叫做私有雲,但要如何自己建立私有雲?近兩年最流行也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購買一台 NAS 網路磁碟機,藉由這台小電腦連上自家的網路,來提供前述的雲端服務給自己、家人、公司員工、或學生等人使用。例如在我網站上常常介紹的 Synology NAS,就是這一類產品。

Synology NAS 是一台可以安裝很多小硬碟的電腦(你也可以看這篇介紹深入了解),並由 Synology 原廠或網路社群撰寫提供了許多方便的套件,讓使用者可以自行安裝使用。像是如 Dropbox、Google Drive 一般的線上檔案儲存、同步、分享服務,或是如 Flickr、Google Photo 之類的線上相簿,都可以透過 NAS 裡的套件快速安裝,啟用線上雲端服務來給大家使用。

上圖:這是蘋果散落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之一」,從 iCloud 備份到 App Store 等服務都要靠他們

公有雲則是由那些提供雲端服務的廠商,像是 Goolge、Dropbox、蘋果⋯等廠商負責建置伺服器,通常就是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資料中心」,來提供我們雲端服務。這些服務並不需要由使用者自行建置硬體設備,所有硬體的運行、維護都由廠商負責,使用者只需要連線上廠商提供的平台,就可使用這些雲端服務。

成本計算:一次性付費 vs. 月租年繳

私有雲與公有雲在建置與使用成本上有非常大的差異,前者由於需要添購硬體設備,因此初期「看起來」需要花費不少錢;而後者因為是每個月繳費,且很多公司會提供每月 99 元台幣、或數百元台幣的入門方案,因此乍看之下公有雲的費用是遠低於私有雲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要看你的「雲」使用者有多少,以及使用者的用量,下面我們就簡單來談一下如何計算兩者的費用。

首先說說私有雲:假設我們以一台我個人建議最入門的機種 Synology DS218+ NAS 來說,這台建議售價 NT$9999,另外再搭配兩顆 4TB Seagate Ironwolf 硬碟(建議售價 NT$3990/顆),總價 NT$17979。這樣的配置能提供 4TB 儲存空間,並且可免費使用 Synology 提供的套件,包括檔案同步、備份、相簿、影片中心、Email 伺服器、監視器系統等等,如果你的學習能力夠強,也能夠再用來建置物聯網中心 Home Bridge、Shadowsocks VPN 服務等第三方網路服務。

NAS 與硬碟的三年保固來作為使用年限計算的話,單一個使用者平均一年要花費 NT$5632 的費用來使用這些服務(超過三年沒壞就當賺到)。這樣的費用看起來很貴,但如果你的使用者不只一人,例如你跟家人共用,或是在學校、公司與同事共用,費用平攤下來就不會那麼高了。

當然你可能會有疑問:公有雲費用很高嗎?

前面說過,單一個使用者來看公有雲價格是不高,但如果人多、用量大,那麼總費用就很可觀了。以 Google 提供的企業帳號服務來說,最基礎的費用(每人 30GB 空間)為每位員工 5.4 美元,約 NT$160 左右。這樣每一位員工一年都需要為他花費 NT$1920 來讓他使用雲端資料儲存服務,如果你需要讓每個人擁有超過 30GB 的空間,那麼費用還會再增加一倍,一年要花近四千元來維持「一位使用者」的雲端服務費用。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計算的話,你會發現當你員工夠多時,用 NAS 來為員工提供雲端檔案儲存確實能節省不少費用,請見下表:

Google 費用比較試算:Synology DS218+ Seagate Ironwolf 4TB *2
總價 NT$17979
可用容量(RAID1 3600 GB
每位使用者成本(年) NT$50
註:本計算以 Google 基礎付費容量 30GB 計算,3600GB 可供 120 位使用者分享。使用年限以 NAS 與硬碟保固期限(三年)試算,前述每位使用者成本為每年攤提費用。此方案是先前一間合作廠商的使用方式,作為代工廠資料儲存、素材分享之用。

當然多數家庭應用並不會有那麼多的使用者,但如果從總容量來看,NAS 的平均容量價格確實也是低上許多。而且就算用使用者數量來看,只要你的使用者數量超過三人(包括你自己) ,那麼用公有雲來提供服務的費用,不僅不會比私有雲低,甚至還有可能更高,且能用的容量更低。

此外,由於每一家公有雲服務都有其專精項目,因此如果你還需要額外的服務,例如 VPN、監控攝影機等服務,那麼你可能就需要再花費額外的費用來購買其他品牌公有雲的服務,整體花費算下來,其實也未必會比私有雲一次支出的費用來得低。

當然如果考量「服務緊急修復」、「資料安全」兩個議題,用公有雲無疑會更有保障些,但如果將成本與實際應用情境考量進來,公有雲的成本、連線速度(下面會討論)等又會是個大問題。再加上自建 NAS 其實也有很多方法可以確保服務不中斷(請見我的 HA 介紹)、資料異地備份(請見我的教學)等,因此也未必就是不安全不穩定的差選項。

對外、對內,連線速度差很多

公有雲不需要建置自己的硬體設備,因此可以省下一大筆硬體購買、維護費用,但如果你的使用情境中有需要在區域網路內大量傳輸檔案的需求,那麼公有雲的傳輸速度問題就會浮現出來。

由於公有雲的資料中心都不是自己建置的,資料傳輸都需要透過網際網路才能進行,因此使用者所在地的網路環境就會大幅影響資料傳輸速度。

傳輸方式 預估傳輸時間(單一大檔 10GB
區網內傳輸(1Gbps 約一分四十二秒
中華光世代(300M/100M 約四分四十三秒

舉例來說,如果使用者申裝中華電信 300/100 光世代網路,那麼以對台灣傳輸速度幾乎能跑到網速極限的 iCloud 來說,傳輸一個 10GB 的影片檔案,就需要花費大約四分半鐘。但如果是放在區域網路內同步傳輸的 NAS 來說,例如前面提到的 Synology DS218+,透過區網傳輸則大約只要花不到兩分鐘就能完成傳輸。

這個傳輸速度還是以「300M 下載」的速度來評估,且對 iCloud 的傳輸速度也是未經打折的。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網際網路速度並不會一直都維持在最高速,因此如果只是偶爾船船文件小檔案倒還好,就怕碰上每天需要同步、備份大量檔案,那麼單靠網際網路與公有雲連線同步…光想到那花費的時間,以及因為太長的同步時間而半途碰上停電等意外所造成的資料損失風險,想想都讓人覺得害怕。

兩種雲,我該如何選?

私有雲與公有雲在使用情境與成本費用上有很大的差異,前面比較了使用成本與傳輸速度兩項差異。但我們要如何選擇呢?什麼樣的情境又該配合什麼樣的雲端服務呢?

自建私有雲:成本、傳輸速度、多元功能

從優勢上來說,私有雲一次付費後就能提供比公有雲大上許多的容量(註),且能提供大量使用者同時使用而不需加價。因此光是從價格上來說,私有雲雖然一次性付出的費用較多,但以長期、大量使用來說,私有雲的費用平攤下來未必會比較高,甚至還有可能比公有雲低上許多。

此外,一台 NAS 所建立的私有雲能提供的服務種類也遠大於購買單一雲端服務,例如前面提到的 Synology NAS,他就能同時提供從檔案同步備份、Email 信箱、到線上文書處理、自建相簿、線上聊天/協作平台等服務,其他如影音中心、監視系統、自建 VPN、自己架網站等也都是 NAS 私有雲的拿手好戲。

私有雲雖有諸多好處,但也未必人人適合。

私有雲必須自己建置設備,儘管現在的 NAS 等系統廠商都盡可能簡化安裝流程,但對於連基本網路概念都沒有的使用者來說,要自己把網路環境設定好,再把 NAS 也裝起來並開始使用…無疑是非常大的挑戰。

此外,由私有雲的設備必須放在自己家裡或公司,因此也須為他提供網際網路連線,且需要為他準備一些保障機器運作安全、維護資料安全的方案,例如 UPS 不斷電系統、或是異地備份等等。因此雖然單從價格來看,私有雲的建置費用或許不高,但背後所需要的背景知識、學習時間、以及額外的費用等等,也都是必須考量進來的。

註:從容量/價格角度來看,公有雲的費用是非常高昂的。以前述的 Google 服務來說,每人 10 元美金的費用,若組織內不到五人,那麼每人就只能使用最多 1TB 的容量;而蘋果所提供的 iCloud 服務,2TB 的月費為 NT$300,價格並不便宜。而私有雲隨便都有個幾 TB 的容量,相對就便宜許多。

付費公有雲:大公司提供穩定安全保障、更容易入門

公有雲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自己建置設備、不需要自己維護設備、也不需要自己負擔設備壞掉的風險。

上述的三個優勢,剛好就是滿足私有雲缺陷的部分。以前述的 Google、Dropbox、iCloud 來說,這些服務幾乎不需要什麼學習,只要掏出信用卡付費,就能直接下載服務 App,登入帳號後開始使用。此外,這些服務也都有小容量的免費空間以供嘗試使用,小用量的使用者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不需要為服務付費(我的 Gmail 到現在還是用免費的)。

不需要自行建置設備、自行設定伺服器,意味著公有雲服務更容易入門,也更容易讓不懂資訊科技的人快速引入使用;同時這也意味著不需要自行負擔設備營運的穩定性,更不需要為設備損壞等問題而造成的資訊損失擔心受怕,換句話說,就是:至少資料不見的時候可能會有人賠你,而不需要自己花錢去找資料救援來救自己的硬碟。

上圖新聞請見:https://www.techbang.com/posts/60336

雖說公有雲是相對不需要自行負擔設備安全穩定的方案,但就現實世界來說,也未必是能全然信任的作法。前陣子曾經發生過的中國騰訊雲客戶資料損毀導致新創公司面臨倒閉、台灣某知名雲端服務故障導致學校資料消失等等,都是因為公有雲廠商出包而產生的資訊危機,因此即便是大型公有雲廠商,也未必全然安全。

依照需求、預算尋求最合適的雲端服務

無論你的「雲」是自建還是付費買別人的服務,追求穩定與安全始終是第一要務,再來則是好用與否與費用的問題。然而我們都知道,就算大如蘋果亦需要追求成本合理化,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更何況是我們呢?無論是個人使用,或是公司、學校單位等等,都需要在成本與實用上追求平衡,因此在討論雲端服務時,如何在有限成本中追求穩定、安全、且好用,就是很重要的事情。

以現在的技術來說,無論公有雲或私有雲都有其限制所在:公有雲穩定、安全與保障都有人負責,且不需要自己學習如何安裝,但花費、傳輸速度等都是一大挑戰;而私有雲功能多、使用體驗不輸公有雲、花費也可能遠低於公有雲,但卻需要自己學習使用,並自行維護機器運作的穩定性,對初入門的朋友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情。

因此在實際應用上,仍需要針對使用情境、預算來尋求合適的服務,但要怎麼選呢?我們可以先做簡單的分類:

  1. 資料量少、不需要時常傳輸:平常根本不太用電腦,只有一些手機照片、文件需要備份,用公有雲就好。
  2. 資料量大、不需要時常傳輸:單純需要備份資料,但不常需要存取,可以買大容量公有雲或外接硬碟來存。
  3. 使用者少、需要時常傳輸:就算只有一個使用者,如果存取資料的頻率非常頻繁,那麼可以考慮用 NAS 建立私有雲或買外接硬碟來儲存,兩者的選擇可以參考這篇比較文章 => https://ningselect.com/22630/52/
  4. 使用者多、需要時常傳輸:這種情況就不需要考慮了,直接自建私有雲,傳輸速度快、成本也較低,是很好的選擇。

上述是四個比較常見的使用情境,如果你到情境不在上面,且你還是想不出該怎麼選,那就直接傳 Line 問我吧!另外你可能還會有另一個疑問:如果我建立私有雲但又希望有公有雲的保障,該怎麼做呢?關於這個問題,就請你參考這兩篇關於異地備份的文章,瞭解利用遠端的私有雲或公有雲來為資料提供保障的做法囉!

NAS 對 NAS 私有雲備份,請見:https://ningselect.com/20096/49/

利用公有雲為自己的 NAS 備份,請見:https://ningselect.com/24173/50/

>只說真相的產品報告:寗可好物

只說真相的產品報告:寗可好物

我們想成為最棒的生活網站,提供鉅細靡遺的產品真相,因為我們認為,如果能幫助你少走些冤枉路,不再因為幾句廣告而錯信、錯買,就是好事一樁

用真心記錄真實,寫下各式各樣的開箱、體驗、思想與心得,希望我們的的所知所學,不只嘉惠我們自己,也幫助更多的人。若你喜歡我們的理念,請加入我們的訂閱名單,讓正向力量,持續循環

CT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