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酒駕事件層出不窮,這一直都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台灣的酒駕罰則真的不重嗎?
先來看看各國對於酒駕的規定。
在美國,每一州的標準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幾乎每一州和華盛頓特區針對 21 歲以下的駕駛人,都有零容忍 (Zero Tolerance) 的規定。若是檢測出酒駕,會直接吊銷駕照一年。
至於一般的酒駕規定,若以加州為例,血液酒精濃度超過 0.08%,吐氣濃度達每公升 0.28~0.55 毫克就算酒駕。初犯就會處以美金一千五百元到一千八百元(約台幣五萬到七萬元)的罰金,吊銷駕照六個月以下,加上社區服務、留下案底等等。
累犯則加重懲處,罰款可達一萬八千美元並處有期徒刑 16 個月。若在觀察限期內再犯,就算沒有造成任何傷亡,也會被控以二級謀殺罪名,更重可處以死刑。
在某些州也有連坐制度,酒駕若肇事造成傷亡,喝酒的餐廳負責人還有一起喝酒的同伴,也可能被起訴。
作風嚴謹的德國人對酒駕的態度同樣嚴格。因為在德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交通事故都和酒駕有關。根據統計,德國每年約有 15 萬人因為酒後開車,被處以罰款或吊銷駕照的處分。
德國法律規定,不論有沒有對他人造成傷害,酒駕者都會被起訴,至少吊銷駕照九個月,並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罰款。
如果情節重大,還會被終身禁止駕駛。而德國駕照和其他歐盟國家的駕照是相通的,這表示只要在德國被終生禁駕,在整個歐洲也就都不能再開車了。這個處罰不可謂不重。
在中國,血液酒精濃度超過 0.02% 就算是酒駕。如果血液酒精濃度在 0.02% 到 0.08% 之間,會被罰人民幣一千到兩千元(約台幣 4700 到 9500 元),吊照半年。若超過 0.08%, 就得吊照三年外加坐牢三年。如果酒駕肇事,導致嚴重傷害事故,就會被永久止駕以及負起刑事責任。
在日本,若被判定為帶酒氣駕駛者(酒気帯び運転),吐氣酒精濃度超過每公升 0.15 毫克,初犯會被扣駕照點數 13 點,停扣駕照 90 天。若超過每公升 0.25 毫克則扣 25 點,吊銷駕照至少兩年。
酒駕者通常會被超級嚴格對待,警察會連帶處罰其他的輕微交通違規事項,像是未繫安全帶,車牌登記過期,或是闖紅燈、不當超車、違規轉彎、轉彎沒打方向燈或超速等等事項,刻意加扣駕照點數。
若是已經因為帶酒氣駕駛而被扣駕照點數 13 點,只要再有任何輕微違規事項,再被多扣兩點,就足以吊銷駕照一年。
根據日本警方公布的資料 ,對於一個體重 65 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喝一罐 350 毫升的啤酒就已經足以判定是帶酒氣駕駛。
另外一種情況為酒醉駕駛(酒酔い運転),甚至不須實際酒測,只要取締的員警判定有無法安全駕駛的狀況而且原因疑似跟酒精有關,就可以直接判定為酒醉駕駛。此種情形會扣駕照點數 35 點,且吊銷駕照,三年內都不得補考。
帶酒氣駕駛和酒醉駕駛都會直接面臨 50 萬到 100 萬日幣的罰金,和三到五年的牢獄之災。
除了酒駕者本人之外,周邊的人也會受到連坐處罰,這就是日本獨有的車輛提供罪、酒水提供罪還有同乘罪。日本的社會風氣非常仇視酒駕行為,也有人只因為酒駕就丟掉工作。
在重刑罰的新加坡,血液酒精濃度若超過 0.08% 就是酒駕。新加坡法律規定,酒駕初犯者會被罰款一千到五千新元(約 2 萬 5 至 13 萬元台幣)罰金,處六個月以下徒刑。屢犯者可以被判高達三萬新元的罰款,加上坐牢三年。
只要被判斷是酒後駕車,即使沒有肇事,也會被吊銷駕照至少一年。嚴重肇事致死者,則需接受可怕的鞭刑。
回頭看看台灣的酒駕罰則。
在台灣,血液酒精濃度超過 0.05% 算是酒駕,濃度在 0.05% 和 0.11% 之間則罰鍰台幣一萬五到九萬元之間,加上吊照一年。或是濃度超過 0.11%,吊照一年以外,因為公共危險罪最重可判刑兩年。如果肇事則可以再多判一年。如果造成人體受傷害死亡事故,則可終生吊照或甚至死刑
若是單純比較各國罰則,台灣除了沒有連帶處罰之外,酒駕者本身的罰則並不會特別輕。
但是對照先前在台灣惹出酒駕爭議的政治人物江春男事件。他是蔡政府原定的駐新加坡代表。今年 8 月 2 日晚上因酒駕移送警察局,引起社會爭議。檢方在 8 月 8 日考量江春男認罪且無前科,緩起訴一年。江春男本人則遲至 8 月 9 日中午才發聲明稿請辭。(新聞來源參考:蘋果日報)
江已被任命為駐新加坡代表,在台灣可謂為相當重要的外交官員,在酒駕引起大眾注意之後,卻能拖延七天才請辭,就足以證明台灣的社會風氣看待酒駕和日本德國完全兩樣。
最近有媒體報導:民進黨議員何志偉提議效法美國,懲罰酒駕者到太平間洗大體作為有效嚇阻酒駕的手段;台北市長柯文哲則回應說:要把酒駕者當病人,不是犯人。這樣的思考可能是來自於他一輩子受的醫學訓練。(新聞來源參考:聯合報)
但不管是要加重酒駕罰則,或是另外施以處罰手段,該醫治的恐怕是台灣整體社會風氣,而不只是酒駕的個人。
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AlanGreenspan, Public Domain
參考資料來源:wikipedia / www.accessj.com / drinkedriv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