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紅「考上史丹佛的八語言天才少年」大家認識嗎?為天才讚嘆前,請先看看這篇臉書貼文:
爆出內幕的原因來自受訪時,黃同學寫的這段「法文自白」:
看不懂法文沒關係,大意就是「記者堅持,所以我只好變成八語文天才」。
再看看下面這一幕,「你好嗎?」的日文居然是表意的「大丈夫ですか?」,這句是有人跌倒了,問他「痛不痛?」時用的「你還好嗎?」而非和問候語「你好嗎?」對等的用語。
看來不只黃同學不懂八國語言,記者顯然也不懂八國語言——至少日文肯定是零分。
不知道是什麼情境下,以何種方式強要這位年輕的受訪者做出這樣的配合演出,但除了 9487,還能說什麼呢?
被逼以一個八國語文天才的形象示人,心中的「空虛和壓力」,這位黃業棠也在他的臉書上發表:
其實,我也被人寫過幾篇報導,其中有兩次讓人哭笑不得、後悔萬分的經驗。
八年前考大學指考時,在台北的成功高中考試,那年數學乙考得特別簡單,因為會寫的都寫完了,閒著也是無聊,所以鐘ㄧ響我就交卷了,記者看到我最早出教室,就上來採訪。
一開始先是問我名字,我說我不上報,問我同學就好(同學也說不想講名字),結果記者一直說:「只是留個資料,不會刊出來」……
當時年紀輕,我居然傻呼呼地把全名給說了,結果隔天不但兩人都全名見報,還把我說「不覺得很難,應該可以考得不錯吧」變成「覺得很簡單,我覺得會考一百分!」後來考出來只有 87 分,現在回想真是應證了這件事 9487。
隔了八年後的今天,又有雜誌社來採訪我,這次說要寫留學生專題,找我分享我在日本的經驗。結果稿子出來,不得了,我居然成了「苦行僧」!
不論我如何解釋「我是認真沒錯,但學得很快樂,過程是很棒的,我想跟大家分享這種有效的方式」也沒用,彷彿受訪者不是「苦行僧」,報導就毫無價值。於是,最後刊出來,我終究還是成了「苦行僧」,苦在哪裡我不知道,但只怕不少讀者看了要以為不懸樑刺股,日文就學不好,跟我想推廣的「從生活中快樂學日文」根本背道而馳,真是嗚呼哀哉。
其實我自己研究所是做新聞研究的,也因此對於新聞能有多不客觀知之甚詳。
從新聞台長官的主觀到記者的主觀,從記者的偏見到社會的成見,在在影響新聞呈現的面貌,且往往使得資訊大幅悖離事實。而受訪者呢?通常很少有機會能夠為自己申辯,別人的筆寫下與自己不相符的「事實」後,世界就會開始這麼「以為」你了。
不論是多有公信力的媒體,都沒有資格代替受訪者發言,或是斷章取義、扭曲他人的故事。這位「我不會說八種語言卻以八種語言天才之姿上新聞」的同學,能以這種方式為自己平反,智慧高出採訪他的人不知多少倍了,真正是位天才!
網路年代,透過第三人(記者)表述自己,雖然成名地快,卻往往失真,臉書也好,部落格也好,看到報導不要盡信,搜尋一下,往往發現真相只有一個,卻不是被報導寫出來的那一個。
最後宣傳一下,我也有自己的粉絲專頁神奇裘莉,大家可以從最直接的管道認識我~謝謝支持啦!